close

讀本:

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新聞學研究》,第70期,頁1-15

摘要人:鄧小寶

關聯索引:理論 > 理論本質 > 理論化 > 在地現象與對話辯證> 華人社會建構理論的限制

摘要

2002年,作者們受到李安、高行健等國際得獎人的刺激,反身學術社群,思考「去西方取經」,應用在華人文化與社會,是否因此就是具有價值?而構築特有文化的理論是否窒礙難行[pp2-3]?論述結構上,作者預設了理論建構的難度,而難度建立在我們對理論本質與華人文化傳統的界定問題[p4]

在理論的本質面上,他們分兩組質疑,(1)定義理論「必須是一串命題或陳述組成的,這些命題可以被驗證,彼此之間有邏輯關係,並且具有解釋力與預測力[p4]」,而理論須有「通則化」做為必要條件,那麼要建立「華人的」就顯得謬誤。(2)若華人理論不可能代表對華人有效,那代表所謂「華人的」概念是怎麼來的,華人建構?社會觀察到的現象?特定的文化資產等等。進一步討論文化是什麼的問題。在華人文化傳統的面向上,則認為中國「數千年來根本沒有帶給我們西方定義下的理論,甚至也沒有帶來適於發展理論的環境與條件」[p6]。不同於西方定義,不代表沒有知識與科學,只是角度不太一樣,像是西方重理論的嚴謹、中國科學卻重視透過直覺與想像整體全面的觀察,西方應用理論控制自然或社會現象,而東方則強調倫理實踐理解對個人與社會生活要如何才算適切[pp6-7]

作者們提出「理論化」的概念,來解決建構華人傳播理論的實際困難。她們強調:擺脫西方的概念與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務實的做法是去與西方做有意義的對話,從在地的生活現象找到位置,二級傳播理論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研究者自我的文化差異,也可能提出不同的論點,讓彼此了解歧異的根源與性質,使創新成為可能[p8]

最後,她們歸納理論化在華人社會實踐的難度有三:1. 制度:不經審查,全盤單向地接受西方傳播論述教育制度;2.態度:傳統強調務實的學習態度,使得社會科學家要面對有什麼用的質疑,而不去提出看似沒有明顯實用價值的理論創見;3.師生關係:師道結合一體,仿效老師不具有負面意涵,客觀環境下,單向與不經省察的接受與應用成為不容易浪費生命的選擇。[pp8-9]

關鍵字:理論化、文化限制、對話與融合、

評論與提問

1.        通則化做為評估理論的要件似乎採取的是科學理論的態度,如果說以詮釋理論的態度來看,觀察華人社會對處理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的觀念與說法,難道不能成為一種理論嗎?再說,通則化對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有意義嗎?

2.      我認為理論化,是一種對話與理解差異的實踐。那麼要如何理論化呢?理論化的方法是什麼呢?我們需要去討論的只是方法嗎?還是理論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mmtheory 的頭像
    commtheory

    溝通的方法

    commthe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