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
張玉佩(2004)。〈閱聽人概念的探索:從網路經驗出發〉,《中華傳播學刊》,5: 37-71。
摘要人:張十七

一、摘要:

    閱聽人概念的任意性

n          「『閱聽人』符號(sign)是一個印記(marker),…是鬥爭的客體而非具有清楚的定義,這個鬥爭隱含著閱聽人得以被研究本身與研究生產位置加以重新組合。」

    閱聽人研究傳統的兩個典範

n          行為典範(效果研究、涵化理論、使用與滿足)

u        閱聽人主要被當成受眾,其個體思維的差異不被重視,主體性遭貶抑。雖然使用與滿足研究打著「主動閱聽人」的招牌從閱聽人的行為出發,但是主動性的根據是社會空間,而社會空間由所屬的階級、種族、性別決定。

u        這是實證主義的應用,將閱聽人行為當成原子化的、抽象的、可觀察的事件所組成的秩序整體,秩序可用普遍命題或一致性的宣稱表示。是為「先驗的閱聽人」(the transcendent empirical audience),用以強調超越時空限制、可進行概推或歷史性稱謂的閱聽人概念。因此是聚集的(aggregate),又是代理的(surrogate-結論可概推)。實例是收視率調查。


n          接收分析典範(自文化研究的製碼-解碼模式出發)

u        重新申張主體性-閱聽人的抗拒

l          強調閱聽人有主動拒絕外來意義結構框架的可能,並積極尋求少數抗拒主流優勢意義的閱聽人類型

u        情境閱聽人(the situated audience

l          視閱聽人存在於不斷前進的社會中行動,閱聽行為順勢而動,因此彰顯主動性閱聽人的意義詮釋,而不再尋求行為的可預測性。

u        壓迫者vs.抵抗者的二元對立權力觀

l          將權力單元化成霸權文化,另將閱聽人總集為與霸權文化對立而行動的總合。無法解釋文化消費與生產的複雜性。

    案例研究-村上村樹文學線上研究會的閱聽人

n          閱聽人在線上的身份與線下身份可以是連結或斷裂,以此可分三類:直接轉換、間接轉換、潛藏轉換。

n          閱聽人素養:迷群素養、美學素養、智識素養。三種素養間並非互斥,而是相互增長。在線上社群中,兼備三種素養者最少,多數人只具有普通的迷群素養。

    重構閱聽人概念

n          後現代主體的現身

u        閱聽人身份非均質,研究者必須承認其多元、混雜、糾結、交錯的身份認同位置,並重視其彼此間的差異、衝突,及主體建構的轉變。

n          閱聽人於反身性思考時的跳躍

u        閱聽人不只是站在閱聽人位置對自己的閱聽行為進行反身性思考,他們是不斷地跳躍於的身份認同間反覆思索文本意義,與其對自身的影響。

n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權力流動

u        研究者的素養未必高於研究對象,而且素養所形成的權力關係會相互競爭、變化。

二、提問討論

    閱聽人的身份流動,以及閱聽行為隨勢而轉,不正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嗎?社會科學家的研究結論如果是要證明社會的流動與常變,那麼與常人何異?

    如果不甘於只承認社會常動,那麼閱聽人研究該如何更新?研究者該如何自處?-觀展的閱聽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mmtheory 的頭像
    commtheory

    溝通的方法

    commthe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