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
黃靖惠(2003)。〈社會學對媒體閱聽人研究之啟示〉,《中華傳播學刊》,第4期,頁79-108。
 摘要人:鄧小寶

黃靖惠,利用Wolf Wallance提供的社會學的框架,來觀察傳播界閱聽人研究的各種類型,包括了五大學派(結構功能學派、衝突學派、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理性選擇理論)以及三個新興的理論範疇(身體社會學/社會生物學、社會變遷理論、現代/後現代主義理論),並指出各個學派及理論發展的時空脈絡P82。不過她認為後現代理論也討論社會變遷,因此將後現代主義理論,歸進社會變遷理論P83

 

        結構功能學派,強調社會體系的特定功能使之存在具有意義,而過去「傳播效果」的研究,類似結構功能的精神,20世紀初期開始,奠立傳播研究等人便紛紛關注傳媒功能,後人亦前仆後繼加入研究,媒體對聽人的「效果研究」因而被稱為主流的傳播研究P83。相關理論包括說服傳播、議題設定、涵化理論。P84

 

衝突學派,內分兩支,包括主張帶有價值去建立理想的社會,以及視衝突為社會生活中無可避免,且永久存在的取向P84。衝突學派中,又有三種類型:

(一)  馬克思及新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衝突來自於生產方式,與女性主義相連接,認為其具有傳遞社會角色刻板印象與父權價值的問題,而新馬克思主義的關心點,則修正原始馬克思主義對經濟結構的重視,改而強調上層結構的重要性,並提出「文化霸權/爭霸」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主張,直指媒體具有的意識形態在階級、族群等權。

(二)  法蘭克福學派,強調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工業,批判以營利為目的的媒體,大量生產未經思考的社會現狀與與文化P86。該學派影響的研究雖然多是批評媒體機構P87,而且將閱聽人當作消費者,在文化工業下不具有主體的閱聽人。

(三)  Pierre Bourdieu,認為,文化是一種可累積複製的資本,行動者運用其爭取位置,深受MAX的影響。關注一個人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亦即對文化價值的品味與消費模式,因教育背景、內化而持久的習癖/生存心態等因素,促使不同階級的文化資本在型代間複製而無法轉變,優勢階級會在品味上,顯現自然而非刻意模仿的秀異P87。而任何場域均具有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兢爭,因此要分析各個行動者的日常生活,就是要了解在特定場域中,行動者如伺運用習癖及資本來爭取有利的位置P88。其主張,尤其在消費文化方面,對閱聽人研究具有啟發作用。例如,孫秀蕙及馮建三分析發現廣告業者透過特定的製碼策略來彰顯商品的「名牌」特質,以吸引那些期待擁有特定社會地位的消費者PP87-88


符號互動論,關切個體在人際互動中,特殊決定及行為。Blumer, H首創符號互動論一詞,來描述隸屬同一群體的人們,所共同具有的符號與認知。他們分析的重點為人際的關係與互動,但特刖關切個體的特殊決定及行為,故與結構功能學派對社會常規的重視有所不同P89。儘管對傳播研究的啟發主要在於人際傳播,而非大眾傳播。但可延伸的是:媒體一方面取代面對面、親密的人際互動與傳播,另一方面促成各種團體的形成,包括熱烈討論某新聞事件的話題圈、關切社會議題與利益(如環保、優生保健等)的群體、以媒體所呈現優質生活為依歸而聚集的群體 P89

 

現象學,主張真實是日常生活經年累月的社群建構而成。人類每日經歷的真實與現象係由社會群體,視為當然的概念所日積月累建構而成,例如女性每日生活的角色以及地位是由社會的看法所界定; 而對於社會文化的觀點和秩序的維持,現象學派予以批判,因此與結構功能學派立場迥異P90。他描述GarfinkelSmith兩位學者做代表,認為Garfinkel的民族理論方法,包括開放式或深入訪談、參與式觀察、錄影等,對傳播研究有所幫助,但僅限於方法上的PP90-91。而Smith,則引用了衝突學派的思想,強調權力差異,因此所提出的「女性主義者立場理論」,旨在探討弱勢的女性,身處父權社會的生活經驗,常被應用在其他弱勢階級的研究P91。在國內,戴育賢以現象學為基礎,詳論客觀、主觀、象徵真實間關係,並指出傳播研究應探討的重點P92

 

理性選擇理論,主張人類是資源有限而理性行動的行動者。在資源有限的世界裏,人類不斷地評量可行方案並進行選擇,因此研究社會行為,就是將人類視為資源缺乏的理性決策者,而分析彼此的互動,這取向包含了不同的理論,社會互動是基於有形與無形的交換「交換理論」,以及政治領域常使用的「遊戲理論」

。而在傳播研究上,由於此理論重視媒介機構化,與本研究對象,「閱聽人」無關,因而未有多談。P92

 

身體社會學/社會生物學,身體社會學重視身體與社會的共變,而社會生物學重視不同社會行為中生物身體的共同性P93。傅柯,在其理論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強調各種概念界定涉及權力結構對秩序的維持,而身體是被社會規訓的對象P93。但是傳播研究中,多是重視論述,而非身體方面,因此對閱聽人研究有何啟發孩有待觀察PP93-94

 

社會變遷理論,則包含了系統理論、哈伯瑪斯的溝通論與後現代主義理論:

(一)        系統理論,發展出帝國主義、邊陲/核心或全球化的論述,對傅播學界具有啟發性。像是以經濟上的帝國主義論述為基礎,而發展出的文化/媒介帝國主義,成為大眾傅播學重要理論之一,進而探討歐美強權對全球媒體市場的宰控及對弱勢國家民眾思想的影響P95。由於臺灣在全球媒體結構中的相對弱勢,因此不論是探討媒體機構或閱聽人,如果主題涉及國外媒體,即延續文化對立的討論模式。不過,在社會學專注於全球社會的出現,而部份論述同時強調全球與在地二者價值的連結P95。整體而言,對世界系統相關理論的引用,顯現了他國媒體與本地閱聽人不同的互動樣貌:從單純的宰制與被宰制關係,到二元對立的突破。P95

 

(二)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強調溝通的目的在於理解,溝通行動是建構改變社會的歷程。而公共領域是相互主觀性的場域,他以過去沙龍做為一種理想溝通情境,認為公共領域,是一個實踐相互主觀性的場域,讓不同的需求獲得表達與理解,真理的宣示即有賴於這樣的機制與民主的歷程,傳播媒體曾經是理想型公共領域的代表,但媒體商業化之後,已逐漸喪失提供時政評論的功能以及做為公共論壇的理想。而批評者認為,媒體與閱聽人兩者同樣可以參與社會的發展,尤其閱聽人應該是「有意見亦知道透過媒體表達意見的主體」。但並非所有閱聽人具有相同的媒體使用能力、條件與意願,支持了部份社會學家對他樂觀理想化的批評,顯示其理論限制P96

 

(三)        後現代主義,源自對現代主義強調理性與效率的抗拒,約於193040年代出現此觀點,強調人類認知的不穩定性與社會混沌複雜性P96-P97Lemert認為可分為三群,第一群研究重點在於媒體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經驗,第二群探討現代性的特徵如何產生變化,以及秩序規範如何無法實踐人類的潛能,第三群關注的不在於社會層面,而在於文學層面的論述與文本P97。在閱聽人研究中,以布希亞具直接影響,第三群的啟發性則在於文本分析P97

 

本研究自認掌握社會學理論發展的背景,不僅有助於橫向地瞭解各傳播研究的內涵,亦能充實傳播典範及流派發展脈絡的縱向歷史知識P98。並且認為如果沒有社會學的理論與思潮,傳播研究的範疇將相當有限,像是侷限以選舉投票、暴力傾向、使用與滿足等研究之重心P99。整體而言,社會學引入傳播,對閱聽人研究共同的焦點在於主體性,差別則在於關切的層面不同,像是文化、政治、兩性關係等 P99

 

評論:

1.      應用社會學理論框架,但是未檢討此一框架的建構判準,同時,也似乎未窮盡理論框架意義下,閱聽人相關研究。

2.      未涉及對其框架歷史做說明,使框架的產生有不證自明的問題,內部引用文獻也只能泛泛提及相關概念,卻不見深入的辯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mmtheory 的頭像
    commtheory

    溝通的方法

    commthe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